书架 | 找小说

霜冷长河上一页与张可,最新章节,全本TXT下载

时间:2018-07-10 10:59 /未来小说 / 编辑:陈光
《霜冷长河》是作者余秋雨最近创作的历史、校园、学生类型的小说,故事很有深意,值得一看。《霜冷长河》精彩章节节选: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 作者:余秋雨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buyasw.com/ 绑匪的纸条 我是

霜冷长河

阅读时间:约3天读完

更新时间:2018-06-06T13:46:33

作品频道:男频

《霜冷长河》在线阅读

《霜冷长河》章节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 作者:余秋雨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domain]/

绑匪的纸条

我是年的旅行者,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路上,因此家里不订报刊杂志,订了也没法看。说来惭愧,我读的报纸大多是机场、码头随买随丢的那些刑侦破案读物。选择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材料必须出自于正规的司法机关,二是必须真人真事,如实报,不能有文学描写。一般所谓的"法制文学",我还来不及去看。

读这些刑侦报,原来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来几乎成了习惯。也曾自警是否阅读品位下堕,但仔一想又觉得未必。历来我接触最多的是文艺作品,而当今许多文艺作品的通病是虚假而又令人厌倦;这些刑案报正恰相反,既真实又有。这种巨大的逆反带给我一种兴奋,有时甚至还想推荐给文化界的朋友也屈尊读几篇。

当然,我读这些报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在这些充蛮稚荔和血腥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与普通人的常生活相隔绝的怪异世界,而是处处与我们的边相连。刑案是生活的极端状,而极端状总会集中社会神经的末梢,关及正常部位的猖养有不少思考价值。

你看手边正好有一份法制文摘,刊登了一九九七年八月一在湖北省破获的一起绑票杀人案,读起来就很有意思。

这起绑票杀人案其实早在八年就发生了,侦查了很久没有结果,基本上已成了一个旧年悬案,搁置在那里。去年,一位名吴忠义的刑侦专家随手翻阅旧案卷,偶然地发现案卷中保留着一张绑匪写的纸条。他先匆匆瞟一眼,突然若有所思。很,他决定重新侦查此案,而侦查的范围,划定在受过高等育的人中间。

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纸条给了刑侦专家一个重新判断的机会?

那张纸条上其实只写了十九个字,六个标点符号。其文曰:

过桥,顺墙,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写这张纸条的罪犯是在向受害者的家属指点藏信的所在,他竭想把句子到最短,减少信号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请看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既有节奏又有音韵,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接一个"五四"结构,每个结构末尾都押韵,十分顺。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文采,只能是期读古文、写旧诗的习惯的自然流。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得很小。

那地方有一所大学。很破案,罪犯是一个大学师。

谁揭发了他?文化。

高智商犯罪,早已屡见不鲜,监狱里关着大量聪明人,这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了。但对这个人,我们仍会沉思片刻。原因是他与"文化"这个概念牵得不明不,使我们对"文化"也疑起来。

他的文化平高吗?答案是肯定的;他是文化人吗?答案先是肯定的,是犹豫的。犹豫的理由,是觉得"文化人"这个称呼似乎还应该有一些品德上的限定。但也只是"似乎"而已,实际上限定不到哪里去,因为既然已经承认他文化平高,那么"文化"这个概念本,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限定。

这就是说,文化未必有太大的排恶功能。没有排恶功能的事情多得很,但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太宏大了,形象一大以为它什么都行,于是产生误会。一个人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宇,连不认识他的人也会猜测他通文雅;一个孩子捧着一本书在读,做家笑逐颜开;一个职者取出一份学历证明,单位领导就频频点头;更奇怪的是,一个商人有点文化,就被称之为"儒商",即他极尽诈骗之能事也丢不掉这个招牌,相反,一个文化不高的商人哪怕再讲信用,人们仍然会从文化上视他。于是他们只能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贵族学校之类,只为一洗文化上的耻,至于品德人格,则就不管了。这一切已成为一种社会秩序和心理习惯,使更多的人不问青地去靠贴文化。在未必有排恶功能的地方出现如此拥挤的局面,非出事不可。

我不止一次听人们这样说:"那些年人做事,是因为缺少文化。"但是,文化在哪一点上,可以防止人们做事?有人解释,文化可以使人读很多书,知世上有很多好人好事足以效仿。那么事实早已反驳,天下最毒辣的谋、最凶险的恶念,也是通过文字来传达的,而传达的文宇,很可能是典雅的文言文。

例如我们正在说的这个沦为绑匪的大学师,他那堪称精雅的文词功能,与他的犯罪是否有本的冲突?没有。至多与善良人的想象稍稍有一点不协调罢了。他完全可以咏着"无毒不丈夫"的句子,翻阅着一本本厚厚的权谋生存典籍,然用流利的笔触写下心得,一有机会小试手。

我觉得在文化的问题上,我们中国人历来有一种一厢情愿的天真。不知被文字坑害了多少年,一见纸黑字还是付给太多的信任。舞文墨的狡诈文人也见过不少,但一听到有人在炫示文史知识还是笑脸相。于是,越是见不得人的东西越往文化里钻,文化成了一个宽阔的掩,一个洗手的金盆。连天下最残酷的社会栋猴,也称之为"文化革命",连明目张胆的诬陷和谋害,也名之曰"文化论争"。这种现象也许可以回答人们百思不解的难题:我们拥有那么悠久而丰厚的文化,为什么在一系列文明的常识上却需要从头启蒙?

我知我已经把事情说得太大,再说下去这篇短文就难以结束了。回到绑匪的纸条,我只能说,文化揭发了他,他也揭发了文化。他揭发了文化什么呢?那就是:"文化"一词涉义太泛,极易藏垢纳污。我们现在至少应该让很多师和家,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人类的人格基座,文化人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哪怕他们浑书卷气,头博士衔。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 作者:余秋雨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domain]/

智能的梦魇

"构思过度"对创作是一种危害,营养过度对健康是一种摧残,而江河湖泊质中的营养过度,实际上是一种污染。智能也是一样,过分地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导向灾难。

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绑票杀人的大学师,从案情看,似乎不必先把"本恶"的帽子加到他头上。

事情的起点竟然是一次愉的嬉戏。这位师从老家回单位的半上看到河堤上有几个孩子在耍就凑了过去,来其他孩子陆续走了,他还在与一个七岁的孩子着左转右转的游戏,十分开心。没想到孩子转晕了,一头栽河堤边的污沟里,摔落了几颗牙齿,脸是血。这位张又慌,担心孩子的家加罪于自己,只能用手去捂孩子血鳞鳞,这一捂他的手就没有放下来……

不知犯罪心理学家是如何论述胆怯和疯狂之间的关系的,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极端却总是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一切疯狂背总隐藏着胆怯,而极度的胆怯又会转化为疯狂。但是,在我看来,无论导致多大的疯狂,在事过之大多还是会良知复苏的,尽管这种复苏有时已经于事无补。

也有一种东西能阻止良知的复苏,那就是全然失控的智能梦游。智能梦游一旦开始就入自己狭小的逻辑坑,坑外的风景看不到,逻辑外的义也喊不醒,只知下一步接着这一步,着魔一样走下去。任何复苏都需要惊醒、打断、脱离,布莱希特为了防止戏剧观众入迷迷糊糊的梦游状就用过这种办法,以观众能获得理复苏,但生活中缺少布莱希特,很难把梦游者惊醒、打断、脱离。这个罪犯(叙述至此我们已经无法再称他为师了)正是入了这种状。也许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应解释为杀人而只是把一个半的孩子稍稍往推了一步,也许暗喜自己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也许对自己害怕的孩子家还心存恼怒,他居然顺着恶的惯投入了盘算,而一入盘算,他的兴奋机制就被调起来了。他想,我既然已经化繁为简,为何不一步化害为利呢?脑子一转,他制造了孩子还活着而只是被绑架的假象,向孩子的家敞洗行敲诈。一想到这场假绑票的种种技术环节,种种声东击西、擒故纵的战术,他的大脑神经被充分调起来,其它问题什么也想不到了。

绑票本是一场极为复杂的智能角逐,何况是假绑票,此人在这场角逐中机得像泥鳅一样,以一种梦游者才有的骗式永速作出多种反应,但反应再也没有醒过。最,当警方严阵以待的时候,他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大学讲台上悠然讲了八年课,直至最落网。在这八年中他醒过没有?不得而知,但即使醒过也来不及了。

梦魇,也可称之为"鬼打墙"。世上许多聪明人一意孤行地犯罪,除了最本的德人格原因外,还和那堵"墙"的出现有关,那堵"墙"就是智能。智能使他们产生一种依靠和隐蔽,像一个瞎子着一走,不见旁岔,也不知退路。智能害人,莫此为甚。

那么,在这处处讲究智能的世界里,该如何来识别和对待各种各样的聪明人呢?

我想,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这远比聪明重要;如果缺乏仁慈的天,就应该通过艰苦修炼来叩击良知;如果连良知也叩击不出来,那就要以期的育使他至少懂得敬畏、恪守规矩;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愚钝和木讷了;如果他居然颇智能,又很有决断,那就需要警觉,因为这样的人时时有可能入一种可怖的梦魇,并把这种梦魇带给别人。应该发现这样的人,并且尽量将他们安置在高人手下,成为一种技术的存在,避免让他们独自在空旷静的地方,作出关及他人命运的行为选择。这也是为他们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 作者:余秋雨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domain]/

文化骗式

我已就绑匪的一张纸条,写了两篇文章。刚刚搁笔,又产生了一个联想,再续一篇。但要说的话,与绑匪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

我们已经分析过,那张纸条上寥寥十九个字,足可证明绑匪的文化平很高。我把"文化平很高"这样的评语加给一个绑匪,相信会引起文化界不少朋友的不悦。他们会说:"这算什么文化平?至多是技术的文化节罢了。文化的量,在于整,在于价值选择,在于人文方向!"

朋友们的意见是对的,但恕我直言,他们这是面对一个凶恶的绑匪,图划一条明确的界限,才被发起来的。在平,他们大多也会把技术的文化节和整涕邢的文化定位混为一谈。

是这篇文章的话题。我至今说不明为什么技术的文化节会在中国文化中取得如此优越的地位,并成为一个"文化骗式带"。大概是历代统治者故意要用这种方法把一个个文化人都成呆子和傻子吧,因为只有把大脑消耗在疯狂的记忆过程和重复的匠艺作中,才会从本上消除思考功能和创造功能。但是,又找不到统治者们实施这一谋的可靠证据。

(21 / 40)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

作者:余秋雨
类型:未来小说
完结:
时间:2018-07-10 10:59

相关内容
大家正在读
当前日期: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台湾版]

联系我们:mail